盘古智库新疆甘肃双碳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后,盘古智库积极顺应国家战略方向,组织专职团队围绕“双碳”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展了多场讲座、研讨、调研、论坛,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企业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
图 1 调研行程示意图
其中,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促进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盘古智库重点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了多次调研。8 月29 日至 9 月 4 日,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一行自北京出发对甘肃、新疆进行了考察调研,途经阿勒泰、哈巴河县、克拉玛依、乌鲁木齐、敦煌、玉门、嘉峪关、酒泉、兰州,总行程达一万公里,调研了多个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多家企业,并与当地政府举行多次座谈会,为各地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建言献策。通过调研,盘古智库认为甘肃、新疆等地具有很强的风、光资源优势,面临能源消费结构改革、“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三重重大机遇,当地与新能源设备相关的制造业产业链快速完善,相关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若干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已经初见雏形。
二、基本现状与面临问题
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区域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资源丰富,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实现绿色转型上具有巨大优势。新疆“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稳定增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甘肃“十四五”规划指出,围绕落实国家2030 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积极发展风电、光热、光伏发电、氢能、洁净煤炭、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一)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发展基础条件优异。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和新疆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重点区域地势平坦,交通、电网条件好,无需征地、移民,是大规模风光电场建设的理想区域。此次重点调研的酒泉市,可用于开发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国土面积达5 万平方公里,风能资源储量约2 亿千瓦,具备开发条件的达8000 万千瓦;年太阳总辐射量 6300 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 3300 小时以上,属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国家在酒泉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截止到2021年6 月24 日,酒泉市累计建成并网风电装机1045万千瓦,占全省风电装机的72%,形成了以玉门、瓜州、肃北为核心的规模化、集中连片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快速完善。实现“3060”碳目标对西部地区是一个较好的弯道超车机遇。甘肃、新疆等地普遍意识到自身的风光资源禀赋可以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积极借助新能源发展的契机,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装备制造为主,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吸引金风科技、东方电气、华锐风电、山东国润能源集团等 20 家国内新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落户。目前,各地的普遍做法是要在本地投资风力、光伏发电场,必须配套投资一定的制造业金额,通过强力的招商引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快速完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储能设备及全产业链投资潜力巨大。瓜州县已经建成的60MW/240MWH 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场项目,具有较强调峰调频能力,日调峰电量可达234MWH、填谷电量可达199MWH,减轻60MW 通道输送压力,综合补贴电价下已经盈利。但是相比于风光发电产业发展的速度,与电网配套的储能产业链发展较为滞后。风光发电的核心制约因素是电力供给不够稳定,需要采用各种手段“调峰”以保证供电稳定。而在电网侧配套建立储能场(蓄电池储能、抽水蓄能)是保证供电稳定的重要手段,按照一般技术要求,新能源供电电网侧配套储能容量在风光发电项目设计容量的20%为宜。按照这一技术指标估计,各省蓄电池储能投资额都在千亿以上,随着未来风光发电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储能的潜在投资额也将进一步提升。储能将会成为蓄电池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的第二大应用场景。而这背后带动的蓄电池生产产业链投资也将达到千亿级规模。我国中西部地区尚未给予这一巨大发展机遇足够重视,产业整体刚刚起步,投资潜力巨大。
(四)新能源储能材料所需的核心矿产结构性缺乏。电池的正极材料当中,最常用的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镍钴锰的聚合物)。我国虽然不是磷、锂、镍的贫瘠国,但是面对新能源储能材料的海量需求,资源依旧稍显不足。可以预见未来新能源储能材料的供给,将会是我国经济实现低碳转型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各地对于资源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缺乏相应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电池的龙头生产企业前期普遍没有对于相关资源的提前布局,目前都是刚刚开始对相关矿产的追逐。随着大量资本的介入,未来将会面对资源持续涨价的局面,全社会的经济转型成本将被迫提升。
表1 主要资源储量数据表
(五)能耗指标核算方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双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能耗指标作为地方发展的硬约束,已经成为了限制地方上马大型项目的核心指标。现在基本形成了有指标的地方可以选项目,没指标的地方在强力关停项目的局面。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限制高能耗项目盲目发展,实施严格的能耗指标考核是功在千秋的好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耗指标的核算方法相对滞后:第一没有考虑煤化工原料煤的抵扣问题;第二没有区别计算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绿电能耗。这一相对滞后的能耗统计体系,已经打击了地方经济低碳转型的积极性,也限制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升级步伐。
(六)光伏产业链受制于能耗双控,多晶硅新增产能迟迟无法落地。地方为保障“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对多晶硅、单晶硅等新增产能项目进行限制审批。而在目前的集中需求之下,多晶硅供应持续紧张,价格飞涨,这已经对双碳目标造成严重影响。
(七)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价值得到提升。甘肃、新疆等地矿藏资源丰富,酒泉有亚洲第一大钨矿——塔尔沟钨矿,酒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石棉销量占中国石棉销售的半壁江山,酒泉肃北县已探明铁矿石远景储量7.5亿吨,原煤储量9亿吨,以至于集中分布了许多资源密集型产业。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实现碳减排的客观要求,传统的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正在不断升级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工艺,借助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建设绿色工厂、智能矿区。未来,这一地区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将得到价值重塑,实现“大、优、强”。
三、发展建议
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位置来看,甘肃、新疆等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后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既要坚持把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也要在新兴产业中实现弯道超车。
(一)以“控碳不控能”为最终目标改革能耗指标核算方式。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还需要大量使用能源。而“3060”目标,本质上是要求对碳排放进行控制,而不是对能耗总量进行控制。目前,绿电和火电仍然按照同一系数折合成标准煤计算能耗,有失公平,也没有起到进一步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作用。因此,建议能源管理部门与核算部门积极探索更具有“包容性” 的能源消耗核算标准,建议实施新能源发电量至少按照50%从总能耗中抵扣、原料煤不计入能耗总量的政策。节省出来的能耗允许地方统筹使用。这样既可以照顾经济发展的能源之需,也实质上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低碳化调整。
(二)加速我国产业布局再调整,提升绿电丰富地区自消纳能力。高耗能企业是一个正常经济体系必要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限制其发展。在制定政策时,要重点引导这些高耗能产业到绿电丰富的地区布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平衡,提升绿电丰富地区本地消纳能力。特别是新能源产业中本来就有若干环节是高耗能环节,建议直接布局在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减轻电力外送压力;未来数字经济广泛需要算力布局,也应当加速绿电化,做到西算东用,北算南用。
(三)重点打造具有全产业链布局的新能源基地。甘肃、新疆等地要发挥地域广与光照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新能源基地不能仅仅考虑发电,还要统筹考虑储能和制造,构建“发电-储能(调峰)-制造(消纳)”的新发展模式。继续推进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分布式新能源技术综合应用体建设,大力发展氢能、电池、储能和分布式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新一代光伏光热、大功率高效风电、生物质能、新兴储能装置等产业化,实现电力供应的多元化。出台鼓励政策,促进储能端配套建设投资,同时要靠市场吸引相关产业链投资,打造储能基地和蓄电池生产基地。在制造链的基础上,引入智库等机构助力地方逐步构建创新链、资金链。
(四)加强与境外资源富集地区合作,拓展资源供应渠道。可以预见,发展新能源——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电网侧储能,对蓄电池消费量将越来越大,需要源源不断的磷、锂矿等矿产资源供应。中国已探明锂资源储量约为540万吨,约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13%,远不能满足中国庞大市场的需求。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各类资源呈结构性紧缺的状态。应当把相关资源的供给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待。一方面,要加强我国境内矿产资源的有序勘探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开始就相关资源进行全球投资布局和提前大量进口。甘肃、新疆等地不仅要充分开发利用自身已有矿产资源,还要与外蒙古、哈萨克斯坦等矿产资源密集的地区建立紧密联系,将我国西部地区建设成为进口资源的集散地,从源头上保障全产业链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加大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投入,拓展能源外送能力。可以预见,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占比将迎来更快速的提升,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自消纳能力毕竟有限,需要提前布局、加大投入,快速提升电网的远距离输电能力。同时,在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国统一规划,强调中央权威,严防地方利益干扰。
(六)持续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落地落实,继续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尽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力度很大,但短期内全部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并不现实。因此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还要推动现有节能减排技术的落地落实。加大节能技改的补贴力度,进一步压低单位GDP 能耗。根据一些重要工业城市的测算,在“十四五”期间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最新技术能够压减大约20%的能源消耗。可以考虑采用新上项目能耗指标拍卖的模式,弥补节能技改成本,促进全社会减碳。
(盘古智库调研组 2021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