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爆仓事件折射美国金融市场风险
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爆仓事件近日引发全球投资者的关注。一家名为Archegos的对冲基金,因为放杠杆“借钱炒股”被迫平仓,连累了给他融资的跨国大银行,上百亿美元的损失造成全球市场的恐慌。而中国投资者格外关注此事,很大原因是这家对冲基金此次“豪赌”的标的,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所谓中概股,进而让很多人脑补出来一个画面:是不是中概股传言造成了此次爆仓?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对冲基金只是股票市场上的一类机构投资者;而且,并非所有对冲基金都是习惯于“借钱、放杠杆、豪赌”的投机客。专业角度看问题,关注美国金融体系健康,必然要质疑借钱给“赌徒”、又遭遇巨大损失的跨国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富国、瑞士的瑞银和瑞信,以及日本的野村。显然,是美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问题,造就了金融赌徒能够拿到足够的筹码放手一搏。更可怕的是,美国金融市场已经过度虚拟化,衍生品表面看设计越来越精细,隐藏的金融杠杆却越来越高,恰恰为金融赌徒提供了工具,也增加了监管机构“穿透”资产和资金的难度。
正是看到部分对冲基金的天生赌性和衍生品市场的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多德-弗兰克法案”收紧对家族信托、对冲基金的监管。但是,法案在执行中受到很多金融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美国监管机构也为了提高市场流动性“不经意”地偷工减料,直接酿成此次爆仓事件。
为赌徒融资的银行也难辞其咎。大家应该还有印象,春节期间美国股市的一支“垃圾妖股”游戏驿站,被投机客反复炒作,交易“多头、空头”双方背后都不乏融资机构的身影。
妖股炒作、基金爆仓,都是股票市场乱象。从央行角度,美联储超级量化宽松政策,让大银行资金成本几乎为零,而为股票投机机构贷款融资,又是高收益的业务,各大银行为了抢夺高杠杆的对冲基金“优质客户”,在内部风险控制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见,美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被严格执行的监管法案,造就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最终酿成此次爆仓事件。这个“锅”显然不应该由中概股背。毕竟,中概股会计准则的监管问题,早就不是什么新闻。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美两国的监管机构,都在积极协调,降低会计准则的技术问题对市场估值的冲击。这几年,遭到美国不怀好意政客诋毁,每年新增的中概股IPO数量不降反增,恰恰说明了两国企业界的理智和智慧。
至于政商投机客拿中美关系说事,在金融市场和舆论场上煽风点火,更多是别有用心。从技术上,2021年美国面临通货膨胀抬头的压力,金融市场对应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风险。近两个月,中概股的价格下跌风险,远低于去年被爆炒的很多美股板块,例如著名的大市值明星股票特斯拉,一度从今年二月初最高价格900美元每股,短短一个月就跌到了每股540美元。
归根到底,近期美国金融市场的乱象,并非是为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融资。相反,美国实体经济早就不能给股票市场足够的IPO投资标的。过去二三十年,有增长潜力的中国资产赴美国上市融资,大大缓解了美国金融投资的资产荒,巩固了美国资本市场全球领头羊的位置,对中美两国是一个双赢的“资金、资产、资本”合作。
随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特别是中国民间资本的积累,中国老百姓手里有钱了,很多优质企业再不用大老远跑到美国融资。因此,对于中美金融领域的合作风险,更应该担忧的,恰恰是美国金融体系。只有持续维护一个适度监管的市场环境,辅以正常化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美国资本市场对全球优质资产的吸引力,保住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地位。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吸取美国股票市场的教训,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为股市投机行为融资,严格控制各类投资基金的股市杠杆率,贯彻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的风险控制细则,适度发展衍生品OTC(柜台交易)市场,坚决不能让商业银行的储户资金流向股市投机。
另一方面,化解中概股争论、遏制跟风投机科技“骗补贴”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多层次资本市场紧密服务科技企业,用现代金融服务发明成果转化、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积极鼓励已上市的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并购高科技标的,实现业务模式转型升级。这几年,便利化股票增发、科创板创立、注册制改革,都是这方面股票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的重大体现。■
标签
推荐阅读
-
许维鸿:美狭隘政治利益冲击别国金融安全
2021年08月28日 -
许维鸿:国际资本仍然看好中国
2021年08月16日 -
许维鸿:步步为营完善碳金融交易体系
2021年07月31日 -
许维鸿:加快改革步伐,应对通胀压力
2021年06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