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

许维鸿:加快改革步伐,应对通胀压力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9日 阅读数:0

许维鸿

甬兴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

最近这一轮来势汹汹的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根源于美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来,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及其所导致的年全球产出萎缩,应该构成通货紧缩压力。但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为了刺激本国消费,不断加印钞票,造成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中国、美国和欧元区的四月份PPI(生产价格指数)都超过了6%,向各国消费物价“传导”的压力都很大。


之所以必须要妥善应对通货膨胀,原因在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这两年,美国受本国新冠疫情“失控”影响,以“美国优先”为指导大肆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最终酿成了通货膨胀,反过来也将制约其货币政策。毕竟,不断印钞票会加剧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深化社会不同阶层的撕裂,进一步削弱“美元霸权”。因此,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的基本问题,将是“双宽松”宏观政策与美国长远利益的矛盾。


中国的情况相对乐观,一个典型标志是全国范围内的猪肉价格近期有明显回落。即便如此,PPI的突然高企依然引起政府高度重视,毕竟从PPI向CPI的传导是必然的,需要加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抵御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的风险。


首先,应加强对出口部门的重视和扶助。虽然前4个月中国贸易顺差已超万亿元人民币,为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贡献巨大,但也不能忽视出口企业面临的“三座大山”:铜铝铁矿石等初级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集装箱等海运价格上涨,成本高企的结果,是个别中小企业被迫放弃了海外客户的未来新订单。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出口部门产业链整合不足,不同省份产业发展重合,对下游客户的国际议价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应加快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实现产能和贸易的“江海一体”,打破省市边界“狭隘”的产业链政策,鼓励企业跨省并购,进一步做强出口龙头企业。


其次,坚决发力乡村振兴,稳住农产品价格。通货膨胀直接关系到民生,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对中国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现代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重资产、重资本、长周期的产业,需要将城市富余资本有效引向农业。为此,我们应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清晰化、法制化、合作社规范化、农信社改制,让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回归“三农”,让农业成为一个长期有利可图的产业。


第三,完善大宗商品交易体系,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风险。本次欧美货币超发引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最终让中国出口企业综合成本上涨。中国是全球大宗商品最重要的买家,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大宗商品金融化交易体系,加上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依然不可兑换,中国至今依然缺乏有世界影响的大宗商品基准价格,也让我们的工业企业“暴露”在国际原材料价格的风险之下。随着工业环保标准的提高,以天然气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需求依然旺盛,我们应适当放松能源类进出口管制,加快建设大宗商品“现货、远期、期货”一体化的交易体系,通过货币化、证券化、衍生品化,助力实体经济规避风险。■


标签
区域高质量发展
分享至

许维鸿

甬兴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