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国际资本仍然看好中国
所谓软银要“暂停投资中国”的新闻近日被热炒,软银中国很快表态,“将一如既往地投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但这一回应随后被删除。这次波澜始于软银董事长孙正义表示,“要观察一下中国的新监管类型、监管范围”,并预计“观望”期将是一至两年。
软银是世界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它过去30年的成功,相当大一部分在于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坚定的早期投资,包括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相对于欧美投资银行的惯性思维,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软银一直坚定看好中国市场和高科技相结合的投资逻辑,反过来中国市场也真金白银“回馈”了软银。它也带动一批海外资金追逐中国资产,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今天对美国股市举足轻重的中概股板块。
因此,当软银表示要对中国资产“观望”,就让市场产生联想:海外资金会不会追随软银,也暂停投资中国呢?于是,一批希望中国和美国彻底“脱钩”的政客与媒体,忙不迭放大事态,妄图激化中美专业金融领域的矛盾。对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首先,理性看待金融行业动态。我们必须要搞明白,为什么软银会有“观望”的表态?孙正义表示,直接原因是软银的股价“过低”,“目前市值只是软银净资产的一半左右”。近期中概股“股价下跌”,因此成为顺理成章的“替罪羊”。但是,软银被股票市场“低估”,真是中概股的问题吗?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阿里巴巴、拼多多等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股票确实经历了相当幅度的下跌,但这种下跌是基于去年疫情背景下,中国网络服务股票大涨基础上的,也就是所谓的“进三步、退一步”。振幅虽然大,但软银这种长期价值风格的投资者依然是赚得盆满钵满。
可见,软银现在不被资本市场看好,并非是中概股板块暴涨后回调,毕竟浑水公司前两年恶意做空中概股,也没有影响市场资金对中概股财富效应的追逐。仅在2021年上半年,就有37家中概股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IPO上市,累计总市值达1850亿美元,也就是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无论是新上市的股票数量,还是融资总规模,都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根据现在“排队”等候上市的中概股情况,很多专业人士甚至预测,2021年下半年会有超过60只的新股赴美融资。这种兴旺的投融资局面,是软银这种风险投资公司最期待的情景。
我们国内的很多投资者一直不明白,难道是软银、华尔街对华友好,才如此支持中概股?当然不是!软银和华尔街既不是什么慈善机构,也不听美国政府的愚蠢政策导向。美国金融市场欢迎中概股,完全是因为自身有利可图。这就是为什么中概股能不惧美国的一些“妖风”、逆风向前的真相:华尔街“有钱可图”造就中概股持续多年的稳定增长、“逆风向钱”。
宏观层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开启“印钞票”行动,用超发的美元流动性把美国经济“泡起来”。对于美国金融机构而言,过多的货币供给造成收益负利率,也就是金融投资的严重资产荒。经济学家早就警告美联储,多年来苹果、谷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一直持有巨量现金资产、无处投资,意味着美联储印钞票只会流入低效率产业,对美国经济长期增长是一个严重的削弱。
微观层面,对软银们而言,欧美发达经济体“钱满为患”,要想找到高增长、大体量、前景好的资产,只能加大中概股投资。过去十年,中国高科技成长性企业为软银们持续提供了一大批高风险、高收益、前景好、体量大的投资标的,也相当程度上缓解了美国金融市场的资产荒。对资本、中美经济是个三赢的事情。
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互联网产业总体已经是一个成熟产业,软银们的投资慧眼已经没啥秘密可言。另一方面,中国民间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各类产业引导基金,都纷纷出来“抢夺”宝贵的高科技成长性企业股份,软银们的资金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归根到底,中国已经从一个资本匮乏型经济体成长为资本充足型,软银们如果不深入研究中国实体经济、紧跟监管动态,只会被股票市场越来越“低估”。
而且,无论是软银们,还是中概股公司,要想取得长期发展,需要积极配合监管机构,进而构建中国各行各业的新秩序和新生态。任何不了解中国国情、自以为在美国“混过”、高高在上、蔑视中国监管的“假行家”“假跨国企业家”,早晚都会被市场深刻教育。■
标签
推荐阅读
-
许维鸿:美狭隘政治利益冲击别国金融安全
2021年08月28日 -
许维鸿:步步为营完善碳金融交易体系
2021年07月31日 -
许维鸿:加快改革步伐,应对通胀压力
2021年06月09日 -
许维鸿:美元霸权裂缝在加剧
2021年0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