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

曾红颖:精准政策有助于引导需求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2日 阅读数:0

曾红颖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

政策补短板 多项工作已成功推进



以前补短板主要在养老设施上,重点是补充养老床位的不足。现在政策补短板是覆盖养老服务整体的,有多项工作成功推进。


首先是所有常用政策工具复制到养老服务领域,如用地指标、养老设施运营补贴、水电气等补贴等给行业发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赋能。


其次是出台养老领域一些特殊的针对性政策,比如用于人员培训的财政资金,更多的机构准入、还有针对机构收治高龄老人的风险防范措施,这些对行业健康发展非常关键。


第三是拓展市场主体,如家政、物业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融合,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等方面,也是“十三五”比较显著的一些政策举措。


第四,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各地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宏观和微观层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但是有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宏观政策方面来讲,第一,对于养老需求厘清和估算,哪些应该是真正的养老需要下一番功夫深入调查研究,在医疗领域里面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需求,这部分市场规模已经在医疗领域里计算过,如果又被看作是新增养老需求,就可能产生重复计算。同时,新增银发消费需求在其他消费里面是否有包含,如休闲、旅居成为新的消费趋势,其中相当大的份额是活力老人贡献的,如果重复计算要扣除一部分,这样调整后才是真实的需求。第二,养老的兜底需求到底是多少。谁为4000万失智失能老人兜底?这个一直没有量化。按照老年养老金平均标准,月收入大概是3000多元。若一年失智失能照护费用需要5万元计算,缺口是1万元。如果家庭可以承担就能补上缺口,不能承担就由长期护理险补上。因为不知道放开长期护理险以后有多大规模,所以试点范围有限。这部分是需求是刚性的,需要政策推进,也有更多细致工作待完成。


第三资源错配问题。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组成部分的养老市场和作为普惠非基本的养老服务市场应该综合考量,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我们作了很多计划,计划变为规划,落实在设施和服务方面,其中一个问题是我们按60岁以上人口估计的养老服务设施和真实需求有错位。


据观察当前市场层面资源错配现象依然比较显著,一是90%的养老企业在中高端市场布局,和老人的购买力不匹配;二是多数的养老企业有短期盈收压力,或者寄希望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在设施和场地方面跑马圈地,与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律不一致。三是养老服务机构质量得不到认可,性价比与市场预期偏差较大。总之行业收入增长没有预期快,建立长期信任需要时间积累,机构太高端,真正有需求的客户负担不起这是在市场层面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微观的社会认知层面中,什么是老年人生值得深入研究。现在“第三人生”的概念很火,老年是实现人生财务自由后,完善生命梦想的一个新阶段,不是躺在床上的机构养老,如果这个成为趋势的话,我们需要全新的为老服务设计。当前养老机构在社区嵌入式布局会出现邻避效应,有企业模式问题,更有文化理念、地产估值等多方面原因。说明社会对老人还是有偏见的,全龄包容、有机融合的社会还有很长时间的路要走。


在顶层设计指导下 开发老龄需求需要精准政策


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已经对于老龄做出了一些新的安排,概括地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政策包括几个维度。第一以人口政策调整为本,家庭政策和优质社会服务跟上解决少子问题和人口素质稳步提升问题;第二银发资源再开发提上日程,创造更多老年人参与的社会工作、活动、交流空间,保证老年人和社会生活不脱钩;第三兜底保障进一步落实,推进综合连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多层次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积极开发银发消费尚需要做更多工作。高标准服务要向多元角度引导消费,消费是需要创造的,由照顾型到康养型养老是底层逻辑的转变,为“第三人生”丰富,探索更多的服务模式、生活模式,这才是落实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举措。


最后,操作层面需要更精细的研究,需要更精准的政策。现在居家社区服务的定义是排除了家庭提供给老人服务之外的,如果家庭能够做更贴心的服务,政策理应给予家庭子女或者其他人更多的财力支持和社会鼓励,这有助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特别是心理满足,有助于延续中国特色“孝道”文化。同时很多基层创新的互助养老模式虽然大规模推广有难度,但和地方习俗以及乡土人力资源结合的探索值得肯定,未来大的政策制度框架稳定后,需要更多走向精益模式,在细节和落地方面下功夫。


标签
老龄社会
分享至

曾红颖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