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庆:老龄化中国的产业未来
一、人口结构变化的广泛和深远影响
目前,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尚缺乏对于人口结构变化及影响的深度认知,人口结构的变化已经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几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变化。
(一)人口市场优势将不复存在
在研究人口结构时,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对比尤为重要,能够反映一个国家人口结构的健康问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2岁。同一时期,美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0岁。当时,中国所拥有的年轻的、开放的市场,对美国和世界而言是极度诱人的,一些现在耳熟能详的品牌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纷纷进入中国。而到了2015年,两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均为38岁左右,中美两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基本持平。至2050年,西太平洋地区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年龄中位数都将达到50岁以上,届时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比美国大9岁。换而言之,1980年到2050年的70年间,美国人口平均年龄只上涨了12岁左右,仍将是全球最具年龄优势的国家之一。而我国将是一个人口平均年龄50岁的国家,那时的人口结构优势对比差别将是十分悬殊的。据推测2060、2070年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将从原来的20%左右降至8%—9%,中国的人口市场优势将不复存在。
(二)创新能力存在持续减弱的巨大风险
去年11月,美国有关国情资政机构在相关报告中指出,未来的15年内要在各个维度,特别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坚决地扼杀中国的发展。为何是15年,我想这个15年背后的逻辑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里边涵盖了诸多因素,其中应引起注意的就是中国的人口因素。
15年后,大约是2035年左右,那时中国的人口结构将是怎么样一番景象,相信大家在政府文件中以及各类论坛中都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如果没有把这个数字演化到国家力量对比、国际竞争中去分析的话,很难理解美国为何在此时间点,不遗余力的针对中国。因为美国很明白,未来十几年将决定中美两国哪一方占据基于创新能力、核心原创技术的竞争力和主导权,而人口结构变化又将决定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负担加剧,出生人囗持续减少,创新能力或会持续减弱。
(三)有效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
中国有三个人口出生高峰,就是所谓婴儿潮。值得注意的是,分水岭出现在2012年左右,这一年是中国15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拐点,同时,也是GDP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的一年。2010年中国的GDP成为世界第二名,仅仅两年后的2012年就成了适龄劳动力人口负增长的国家。
二、社会保障面临的压力
老龄化社会走向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所面临的压力并非完全来自资金方面,整个社会在多方面的准备都是不充分的,这一点也是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也应该能转化成产业的动力。
(一)医生数量缺乏
2019年底,据官方统计中国千人对应的医生数量是1.49,相当于1.49个医生服务于一千人,这还是劳动力人口和社会人口结构较好时期的医生数据,在国际上处于排名83位左右的极低的水平。公共资源均等化水平低在医疗方面犹为突出。因此,医患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果到2035年,当60岁以上人口接近4.5亿,70岁人口在达到2.4亿左右时,医生的数量如果不能以今天的倍数增长,社会保障特别是基础医疗和社会基本平均医疗保障将是何种难堪境地。目前,医学院培养的医学专业学生真正能够转化为医院医生的比例,不足50%。接受护工培训的人,真正专业从事护工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平均寿命增加
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十四五”期间和“十三五”期间对比会增长1岁,从76.3岁到提升到了77.4岁。
随着中国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等的不断改善以及大众对于健康更加关注。对此,我们曾进行测算,大概进入“十七五”期间,也就是2035年左右,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应该是在80岁左右。结合上述老龄化数据来看,60岁以上老人数对比现在将净增加3.6亿以上,并且平均寿命将超过80岁,这意味着老人数量迅速增加,且寿命寿长,对社会养老资源占用和依赖加重。
(三)老龄化速度加快
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据在持续增长,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对比数据显示,中国社会人口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用21年时间, 而欧洲国家用了100年以上,从深度老龄化到超级老龄化,中国则仅需11年。中国这个人口的老龄化的波动并非线性和平滑的过程,下面这组官方统计的数据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深度理解何为未富先老。1978年,美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当时65岁以上人口占比11.2%。中国在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2.6%。1990年,美国人均GDP达到2.4万美元,日本为人均3万美元,韩国为人均2.7万美元,按照人均GDP的增长和老龄人口占比这个规律再进行推测就可看出,中国未富先老的情况是十分严峻的。
(四)房地产形势变化和挑战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从房地产角度而言,2018年中国人家庭财富中,房屋不动产等占家庭总财富的比例为77.7%,而美国占比为34.6%,金融资产占家庭总财富的比例,中国为11.8%,美国为42.6%。如果到了2040年左右的时候,受老龄人口增加导致的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房屋不动产变现金的动力会增长,而从2025年开始继续增大房地产需求面积的动力在下降,改善型需求会增长。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家庭有养老需求、养老金不足以覆盖各项老龄化消费需求,资产变现动因将持续加大,如果对此不早做准备,挤兑卖房产生的问题将比挤兑银行还要难以应对。
三、老龄产业的未来思考
面对老龄化进程逐渐对产业结构的冲击,我们需要对老龄化中国的产业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构建适老型社会体系
中国构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老龄化应对适老社会体系的窗口期的时间并不长,大概仅为10年,面临严峻的老龄化进程,时间并不充裕。而且有且仅有此一个窗口期,不仅需要诸多专业,诸多领域的专家参与,还需要国家落实各方面的政策。这里需要国家和社会多层次的推进,构建适老型社会治理的系统。对此,还需思考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养老机构无法解决多数人的养老问题,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的多元化养老服务系统势在必行。
(二) 发展AI技术
AI技术的发展会取代诸多就业岗位?还是会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AI技术和人口的关系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很多人认为AI技术的发展势必在很多产业上会取代人工,这个其实是大众对于AI技术的一个误解,因为技术的进步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就业机会。AI实际上是可以赋予更多的人工作的能力,但是需要引起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一定要防止数字时代和AI技术时代,把老年人排挤到边缘集团,这个是在浪费社会生产力和浪费有效的能力。
(三)发展泛老龄产业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泛老龄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些机会需要梳理分析、政策的引导,才能转化成实际的收益。研究数据显示,老龄人口的需求划分是很细的,每一个细分都将有产业机会。目前,投资(养老金融)、旅行、医护、居住、健康和学习是较为宽泛的六大产业机会。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1962年至1975年期间出生的人群,将是未来老龄人口主要人群,这部分人群对于养老的消费观与上一代老年人截然不同。这期间出生的人群是改革开放的所有财富的积累者和推动者以及享受者和消费者,有能力也有意愿也有需求用通过自身资产去换取有尊严的老龄生活。这类人群相比上一代老年人更加注重时尚、追求个性。现有的各行业都应推出针对老龄人口的服务和产品,在构建适老型社会体系中发挥各自优势。
标签
推荐阅读
-
毛大庆:尝试用更多金融创新手段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效走向资本市场
2021年09月09日 -
毛大庆:上海“条例”发布 城市更新从此步入有法可依时代
2021年08月28日 -
毛大庆:栉风沐雨创基业 继往开来开新篇
2021年07月02日 -
毛大庆:人口破千万的长沙 宜居与宜业的互补范本
2021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