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喆:人口红利没有消失,政策红利应该出来
时隔十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出炉了,牵动亿万人的心。准确地说,是141178万人,14亿人。
人口增长趋缓是全球趋势
我们总说自己是“人口大国”,的确是,现在仍然是。
不过,在人口基数仍然十分庞大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注意到,人口的增速在不断降低。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的中国人口为133972万,十年来,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但增长率下降,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明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人口低增长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上个月底,美国普查局其最新人口普查数字,显示2020年美国总人口约为3.3145亿,比2010年上次普查增加7.4%,却是自上世纪30年代(增长7.3%)大萧条以来的最低增长率。
从最近三十年的人口变化情况看,中国1990年到2000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07%,即当时的十年增长超过10%,是人口较高速增长期。此后均将为5%-6%,且逐渐呈下降趋势。
而最近三个十年期间,美国人口增长率急剧放慢,从上世纪90年代增长13.1%,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增长9.7%,再到上一个十年的增长7.4%。美国也已经进入人口低增长时代。
其中主要原因,当然是生育率的不断降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生育率一直在下降。2019年的生育率降到1.70。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上周发布的报告则称,2020年美国的生育率创下新低,每1000名女性生育1637.5个孩子。这也是美国新生儿数量连续第六年下降,创下自1979年以来最低。
而中国的生育率也连年下跌,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出生且登记的新生儿数量是1003.5万。2019年同口径是1179万人。
老年化社会即将到来
与新生儿“越来越少”相对比的,是老年人“越来越多”了。
从年龄构成看,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尽管目前看来,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证明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长期趋势仍令人担忧。而且,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早在本世纪初,联合国就相关报告就指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大体上是不可倒转的,过去年轻人口的情况是不可能再度发生。老年人口的增加是人口从高生殖率和高死亡率转变到低生殖率和低死亡率的结果。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比例的增加是伴随着年轻人(15岁以下)所占比例的减少。那时就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老年人的数目将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年轻人的数目。而且,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龄化。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年龄组是最老的,其年龄是80岁或以上。
目前来看,发达国家的老年化率基本上都高于我国。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老年化比例增长较快,且总体而言,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项目建设相对较弱,或会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带来更多挑战。
城镇化率更高,
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公报数据还显示,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越来越高。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
公报指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也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城镇化与人口大规模流动既有同步性,都是经济高速发展、商业非常繁荣的结果,也有不兼容性,即在整体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有些流动人口的流动“意愿”是受阻的。其中,既包括因城市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使一些居民不得不外出“打工”,产生了巨大的流动性“打工潮”,也包括一些居民想要在其工作的城市“落脚”,却苦于没有户籍等,无法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等,不能将家庭和自己“安置”在某个地方,而不得不处于“流动”状态。
从人户分离数据看,有接近5亿人处于人户分离状态,较十年前增长近90%。
男多女少的基础没变
此次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情况是,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总体而言,男女比例状态三十年来基本持平。但具体而言,可能没有太大“好转”,男多女少的局面仍将持续一阵子,男士比女士多三千万仍然是不争的事实。是否对当前的婚恋市场及所谓的“天价彩礼”等有持续影响,或需继续观察。
分区域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有趣的是,人口流出较多的东北地区,女性比率较高。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个,便是辽宁与吉林,黑龙江也就将将过了100。而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第一名广东省在人口性别比“排行”上也是第一。
是否较富裕地区吸引和吸收更多男性劳动力值得研究,不过,由于中国女性参与劳动生产的比率极高,现在“她经济”也很繁盛,也许一些人口流出“大省”可以更多考虑一些与女性消费更加相关的产业搞活经济。此外,现下很多大型工厂招聘时发现,男青年求职都会在意同工作的女性有多少,因此,搞好营商环境的基础上,很多人也许会愿意前往东北工作。
“人口红利”没有消失,
但“政策红利”应该出来
总体而言,中国仍然是人口大国,所谓“人口红利消失”等论断并没有坚实基础。何况,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整个世界的制造环境和商业生态都在发生深刻改变,中国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升级,仅仅以“人口红利”来论及经济发展前景,还是太浅表了。
然而,总量不是问题,关注点应该放在结构上。数据显示,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这种不够均衡,既来自于年龄段的比例不够均衡,也来自于男女性别比例的不均衡,还来自于城乡间流动人口的意愿和实际条件的不均衡。
而且,事实上,这些都造成了人口结构的进一步难以均衡。
当我们在讨论人口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谈起生育率。我们往往会简单地认为,老龄化是生育率造成的,人口红利降低是生育率低造成的,等等。因此,不断有人呼吁要提高生育率,要让大家多生再多生!
然而,我们有没有发现,这或许并非人口结构问题的关键?
当生育率达到高峰的时候,国家和人民就会是最富裕的吗?当前经济和技术发展形势下,即使再多生几胎,还能够靠所谓“人口红利”,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靠低廉的人工成本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吗?显然不再可能。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上升为15088人。人工成本的提高不可避免,人力资本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才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新动力。
另一方面,老龄化与生育率低究竟谁为因谁为果?生育率下降是人类的大趋势,这是不争事实,而社会老龄化带来的中年人“危机”或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不想、不敢多生的原因。其余包括人口流动却没有跟上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男女比例的不均衡等等,都成为生育率低的“催化剂”。不去解决这些问题,一味要大家“多生”,既不现实也无意义。
综上所述,人口结构的不均衡,体现的或是相关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不均衡。而这些不均衡传导到社会民生上,逐渐就导致了人口结构的不均衡,或许这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分析。要想解决人口的各种不均衡问题,必须从服务人的政策入手,改变服务和管理理念,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这或者才是真正的新时期政策“红利”。
后记
人始终是大事,因此,人的大势体现了社会的大势。关注到人的大势,才能解决社会的大事。
标签
推荐阅读
-
万喆:现代管理能力不能拖企业后腿
2021年10月28日 -
万喆:短缺经济学,更重要的是找到问题
2021年10月20日 -
万喆:共同富裕,一次分配思路的转变
2021年08月23日 -
万喆:马尔萨斯人口学与世界人口模式变迁
2021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