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前政要谈中国(之五)
引子
6月21-22日,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闭幕一个月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Nizami Ganjavi International Center, NGIC)和盘古智库共同举办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会议在京举行。来自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前总统、总理、外长,以及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近60人莅临论坛,参与相关讨论。论坛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度重视。开幕式上,来自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阿塞拜疆的驻华使节,分别宣读了三国总统为本次论坛发来的贺信。
论坛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作用,分五个分论坛展开探讨,主题分别为:“国际关系的未来: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作为全球安全贡献者的中国”;“互联互通时代的中国: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全球治理贡献者的中国”。经过两天的沟通交流,来自各个国家的政要、学者对于“一带一路”的进程、内涵、实现路径和核心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共识。
本文根据分论坛五:“作为全球治理贡献者的中国”讨论中政要与学者的发言整理。
随着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袭击、核不扩散、全球贸易、金融、投资等问题的日益增多和引人关注,以及气候变化大会等全球性议题国际会议的召开,全球治理不仅成为政府领导人和国际组织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也几乎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在特朗普政府推卸全球责任、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合作的背景下,论坛将最后一场研讨的视野定格在全球治理上,主要探讨了当今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及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贡献。
与会者强调,美国一意孤行推卸责任,是对全球治理的严重削弱。塞尔维亚前总统塔迪奇批评称,美国在全球治理上变得“越来越死板”,他很质疑未来的美国能否扭转现在的发展趋势,重新回归国际社会的全球治理合作。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对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决定感到沮丧。这不仅标志着美国全球“领导力赤字”的产生,降低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承受能力,并给国际互信树立了很不好的榜样,还将有损各国对于气候治理问题的广泛参与,使世界各国错过互相合作共同进行气候治理的最好时机。
塔迪奇 塞尔维亚前总统
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董事成员
张海滨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国际社会需共同努力,为“去美国中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寻找新方向。盘古智库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安明博(Amitav Acharya)指出,全球治理的变化始自冷战后期,一方面开始出现分裂化、两极化倾向,另一方面中国、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大国开始参与其中。随着美国在全球治理中作用的明显下降,传统的由一、两个国家主导的模式开始消蚀,各国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突显出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有强将全球治理描述为“VIP”模式: V代表价值观(Values),包括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I代表相互联系(Interconnection),意味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空间、经济及社会的互联;P代表人(People),即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这一阐述引发各国前政要的热烈反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前总理拉古姆季亚对其中的价值观要素表示高度认同,认为全球治理的推进需要信任、意愿和热情,需要各国间的相互理解。土耳其前副总理、前外交部长希克梅特•切廷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缺少足够的意愿,才导致中东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安明博 盘古智库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
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
王有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拉古姆季亚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前总理
希克梅特•切廷
土耳其前副总理 前外交部长
在中美政策发生鲜明对比的形势下,与会者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充满了期望。拉脱维亚前总统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给予了肯定,提出“经济发展是全球秩序的驱动力,中国支持并努力改善全球秩序,这对全球发展来说是一个好的信号。”罗马尼亚前总统米尔•康斯坦丁奈斯科指出,21世纪的中国正在融入世界秩序,这将在实质上帮助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问题上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也表示,在进入21世纪后的一百年里,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应该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力量,“中国不应再保持安静了”。具体到全球安全问题,土耳其前副总理、前外长希克梅特•切廷认为,不管特朗普政府及其外交安全政策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可以在恐怖主义、核扩散等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米尔•康斯坦丁奈斯科 罗马尼亚前总统
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
与会者也坦承,全球治理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都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中国为全球治理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还需谨慎应对各种挑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范士明提出,中国要想改变世界,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这一观点得到塞尔维亚前总统塔迪奇的认可。他强调,解决好国内中产阶级和民族主义问题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地中海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潘华琼指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在不断提升, 但是挑战依然存在。例如,在文化领域,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在其它国家扩展我们的文化。安明博做出了相同的结论,认为当今的中国存在着“内敛型文化”与“期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之间的矛盾。他还提出,如今的国际环境是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的好时机,但是中国要想成为领导力量,还需要邻国的支持以及软实力的发展。为了增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相互理解,拉脱维亚前总统扎特莱尔斯建议进一步提高中国政策的透明度,深化对外开放。张海滨强调,“现在是分享中国经验的最好时机”,但不能强迫他国接受。罗马尼亚前总统康斯坦丁奈斯科则建议“中国应运用其传统哲学来应对全球竞争。”
潘华琼 北京大学地中海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 拉脱维亚前总统
与会者的一致看法是,推进全球治理既是大势所趋也有其意义所在。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世界不好,中国、美国等也很难“独善其身”。深化全球治理既符合中国利益,也是中国的责任。在美国推卸责任的背景下,中国要勇于担起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重任,但在承担责任时还要以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为根本,要量力而行。
近20国前政要参加的论坛已然闭幕,以“一带一路”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合作的进程却刚刚迈入新的阶段。正如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所说,中国的快速崛起正在引发全球格局变革,也赋予了“一带一路”新的理念与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升级至2.0版本,从蓝图和愿景向机制建设和项目投资等更为深入的方向发展。盘古智库作为一家民间智库,能够参与到本次论坛的主办活动中,充分展现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展现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民心相通,民心相通需要智库的努力,盘古智库愿意在民间交流和智库交流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盘古智库景桦、杜文睿、罗震、吕晴晴、宋勉、李文棣供稿。
主编邮箱:xinshuping@pangoa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