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H-Diplo/ISSF举办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张锋著作研讨会
2016年9月16日,美国H-Diplo/ISSF组织发表了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研究员张锋著作《王霸中国:东亚历史上的大战略和国际机制》“圆桌”书评。
张锋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研究员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Forum (ISSF) (国际安全研究论坛)由美国外交与国际史讨论网络(H-Diplo)与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共同发起。宗旨是促进关于国际安全事务的学术性与跨学科性的讨论,为此致力于组织国际安全研究领域重要著作的书评与圆桌讨论。
《王霸中国:东亚历史上的大战略和国际机制》(以下简称《王霸中国》)一书旨在研究明朝早期中华帝国与其邻国在关系互动中采用的一些大战略及区域政治的制度性实践。传统现实主义和理性选择认为工具性理性基本主导了国际政治中的行为,而张锋在该书中则提出另一种不同的战略理性——情感理性。他提出的假设是在儒家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利益冲突的程度是主要促成工具性理性或情感理性的条件。
张锋指出,当前中国寻求与其新生的实力相匹配的一种区域和国际领导地位。在重要的安全政策问题上——典型的例子就是2009年以来的中国南海问题,当今的中国政策决策似乎是由民族主义的现实政治来驱动,而不是由基于情感理性的道德关系主义引导的。张锋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主要的儒家外交关系传统:包容主义和排他主义,总体上来看,包容主义占主导地位。他希望中国可以继续维持这一状况。
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副教授许田波评价称,《王霸中国》一书将中国历史放置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心,这是值得称赞的。但该书在评估工具性理性(结果主义者对手段目的的计算与自我利益最大化)与情感理性(儒家的关系情感与义务)之间摇摆不定。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庄嘉颖表示,《王霸中国》一书使得东亚与亚洲内陆基于中国领导权的区域政治得以概念化,为霸权这一概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英国学派学者见解的基础上,该书在扩展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术视角上是很有益的,并且它能够推动理论理解与对外政策的实践。与此同时,该书为东亚与亚洲内陆的历史政治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严谨分析与实证基础。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James Holmes教授认为,《王霸中国》一书的亮点在于:第一,通过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解释了中国的战略与西方的期望不一致的原因;第二,在中国官方拒绝用“霸权”形容中国对外战略的背景下,该书却使用了“霸权”一词。但James Holmes认为张锋使用的案例忽略了明朝与越南的双边关系,从而使该案例缺乏研究方法方面的价值。
布鲁斯托大学张勇进教授则提出了两个质疑:《王霸中国》一书关于明朝早期时期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中国霸权时期;中国是否可以在处理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中克服“等级外交”。
随后,张锋对这些学者的讨论和质疑做出了简要的回应。参与此次圆桌笔谈的学者一致认为这本著作将成为东亚国际政治的必读书,对研究中国外交的历史与现状的学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学者简介
张锋博士现为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曾执教于北京清华大学与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和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亚太海上安全、东亚国际关系史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古代东亚国际秩序与朝贡体系的专著Chinese Hegemony: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East Asian History(《王霸中国:东亚历史上的大战略和国际机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